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对于教育部的规定,岳阳的爸妈们是怎么看的呢?记者走访发现,家长中有赞成文件的,觉得“虎妈狼爸”没有必要的,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此外还有家长表示,不是自己不想给孩子减负,而是课业太重、竞争太激烈,逼得自己要做“虎妈狼爸”。
文件说>>>
反对家长做“虎妈狼爸”
《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意见》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而《意见》中最受关注的,是关于“虎妈狼爸”的部分,文件中明确,“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家长说>>>
支持:做虎妈狼爸是社会环境所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一项家庭教育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
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家长并非狠心,而是在不自觉中或大势所趋的裹挟中,成了孩子眼中的“虎妈狼爸”。
张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张女士几乎倾注了所有的金钱和精力。“我每个月的工资花在她身上都少了,每个周末,除了练钢琴,还要学奥数和英语。”张女士除了上班,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每天穿越大半个岳阳,去接女儿下课,送女儿去培训班补习,她表示,“没有办法。别人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学就落在后面了。”。“学习压力挺大的,但没办法,我妈说考上好大学,我就解脱了。”在城区一所高中读高二的小军,除了每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还得去一对一培训机构补习英语、数学和物理,每天回家累得倒头就睡。“现在的升学考试,不管是考大学,还是考公务员,哪个不是按成绩录取?再说,找工作也要文凭,说白了一切都跟学习成绩挂钩,家长能不操心、能不增负吗?”岳阳市民谢先生表示,要想减少孩子压力,得从源头开始减负,不是说一句话就能解决的。
反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孩子特别活泼外向,可成绩一直都是中等水平,特别是数学成绩,常年不及格。”市民刘女士对女儿的成绩很忧心:小学数学就不及格,初中高中了怎么办?“有时候看到她的成绩单,我是挺生气的,但我又不忍心骂她。”虽然心急忧虑,但从事教育工作的刘女士并没有逼迫女儿上各种补习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怒放了,自已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刘女士告诉记者,每当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她就会告诉自己这段话,要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自己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儿子在岳阳市九中就读初二的黄先生,一直对孩子采取的是“放养”的态度,“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门功课优秀的时候,我也很羡慕,但看到有些成绩优异的孩子,脾气暴躁,不尊重父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意识到学习成绩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东西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张先生说,现在社会需要的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不是分数高而生活低能的孩子。
专家说>>>
只关注孩子成绩易导致心理问题
“‘虎妈狼爸’眼中,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家长们急功近利地迫切想要得到的‘成功’,忽略对孩子以及自身灵魂的修筑,这是不可取的。”岳阳楼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家长只是利用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成功梦”、“成才梦”而已,孩子变成了家长实现自己理想和需要的工具,这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得到拥护的根本原因。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对孩子的学习提要求,很少过问孩子其他心理需要,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钟鹏表示,有家长只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事情一概自己帮孩子包办,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非常低,这样还会导致孩子情感冷漠,内向孤僻。
“生活在家庭管理教育简单粗暴、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强、家庭关系紧张等家庭中的孩子,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相对较高。”李钟鹏表示,目前社会上对“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趋之若骛,一方面是由于媒体的大肆炒作,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成功”的崇拜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家长们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唯一认定的“成功”即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考上名校,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可取。2015.10.27《长江信息报》记者 丁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