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情侣一对对”……近期,记者采访发现,“灰色童谣”在学生之间广为流传,健康童谣则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儿歌上。专家呼吁,文化、教育部门,能够定期有计划地在校园内宣传健康新童谣。

? ? ? 现象:“灰色童谣”满天飞

? ? ? “今天星期四,考了四十四,回家看电视,看了少林寺,少林寺把你打成西红柿。……”这个元旦节,市民刘女士和亲人朋友一起聚会,许久不见的孩子们都一起格外开心,无意中,她听到儿子对着侄子恶作剧般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没想到侄子随口也来了一段:“初一穷,初二富,初三没钱没内裤,不如去混黑社会,有钱有势有地位,还有美女陪你睡……”

? ? ? 两人如谈双簧般的这段对话,让刘女士和亲戚哭笑不得,非常尴尬。而在之后他们吃饭时,两个小伙伴还比赛似地说唱了好多类似的“灰色童谣”,除了如“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喷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这种无伤大雅的“灰色童谣”之外,还有表达对学校、老师仇视的童谣,如“太阳当空照,魔鬼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我没跑,我和学校一起玩完了。”“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 ? ? 记者随机问了多名小学生,这样“灰色童谣”几乎人人都能说唱几首,而传唱的健康童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一分钱》《捉泥鳅》等老歌曲上。“这些‘灰色童谣’大部分都是整蛊搞笑的,甚至有些粗俗,作为家长,希望有新童谣让孩子传唱。”市民刘女士说,希望有适合孩子传唱的健康童谣,能逐渐取代“灰色童谣”。

? ? ? “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童谣容易让孩子混淆是非,影响身心健康,目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利于孩子对古诗词的学习。”一位家长说,在家中和孩子背诵经典古诗的时候,孩子经常出现背混了的现象,“学校应该禁止这些 ‘灰色童谣’的传播 ”。

? ? ? 症结:新童谣推广力度小

? ? ?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处于网络化时代,学校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途径接触到一切新鲜事务。”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少儿音乐创作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岳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郑冷横表示,不必把“灰色童谣”当做洪水猛兽,作为老师和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 ? ? “社会对童谣关注度降低,从事童谣创作的人逐年减少,儿歌产量自然少,在市场化进程中,儿童音乐创作没有太大利益可图,导致很多音乐人放弃了儿歌创作阵地。”他表示,之所以“灰色童谣”,甚至“黄色童谣”在校园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新童谣被学生熟知得太少,新童谣推广力度太小。

? ? ?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很多时候孩子们是首先从儿歌、童谣中认识了世界,形成了最初的价值观、善恶观和道德观。”郑冷横表示,俏皮童真的童谣承载着时代的符号和珍贵的成长记忆。童谣断档必然会使一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流失,应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而改变这种尴尬局面,还需要抓住根源,从儿歌创作源头、学校教育阵地等抓起,让口口相传的儿歌成为孩子童年快乐成长的主旋律。他呼吁文化、教育部门,能够定期有计划地在校园内宣传健康新童谣。

? ? ? 心理专家:关注孩子自编“灰色童谣”背后隐藏的想法

? ? ? 资深心理咨询师李钟鹏认为,孩子们自己编和自己所处环境相映衬的“灰色童谣”,是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改编诗句和歌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当下校园里学生们自己编的“童谣”和“诗句”大多是对学习压力的抱怨以及为未来的不确定幻想,“当前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让他们失去了更多娱乐和休息放松的时间,而自编‘童谣’恰好反映的是他们潜意识中对于学习压力的抵触心理,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绪和压力。”

? ? ? “老师或家长关注孩子口里的童谣,不如多关心一下他们自编‘童谣’背后隐藏的想法,自编‘童谣’的内容也许是和孩子或学生深层沟通的一个不错的突破口,比如学习的压力或者对学校、同学甚至对父母和老师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自己心里的想法等等。”李钟鹏认为,家长和老师不需过分地在意甚至指责。“灰色童谣”可以看做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信号灯,可以更多更近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 ? ? 他建议,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不要简单粗暴地打压。作为家长和老师,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当下以及看待未来。《长江信息报》2017.01.04讯 记者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