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 》2014年12月8日讯 记者 彭雨琪

记者针对20多名老人的微调查,16名老人表示,子女会不时来电慰问,每周通话次数为2到3次,聊天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儿女们大了,父母就尽到了养儿育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老了,子女们理当让父母和自己一起欢乐和幸福。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子女为了忙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为了自己的饭碗和家庭,他们常常忘了关心父母的冷暖。“每天陪父母聊10分钟你行吗?”近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到。

全国抽样调查显示,23%的成年子女与父母从不交谈,41%的人较少交谈,而经常交谈的仅有36%。

现状:人回家了

亲情却没回来

家住建湘小区的龚国珍老人,今年68岁,三个子女都在岳阳本地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外人眼中,龚国珍子孙满堂,儿女都在身边,老人的生活幸福又美满。但是老人心中也有苦恼,她说:“儿女们工作太忙了,经常是一个星期也见不上一次面。就算见面了也只能简单聊几句,很快就说不到一起去了。”

龚国珍老人的烦恼,在很多老人身上也普遍存在。记者针对20多名老人的微调查,16名老人表示,子女会不时来电慰问,每周通话次数为2到3次,聊天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62岁的陈友伦老人说:“儿子每次打电话回来,通话的时间都很短,一般都是提醒我注意安全,就结束了。”

此外,随着先进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成了我们的生活必备品,在这个出门玩手机进门玩电脑的时代,似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永远是爸妈在厨房里忙活着,子女们在沙发上玩手机或者躲进卧室玩电脑,一天到头也说不上两句话,好不容易坐上桌子开始吃饭也是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饭,根本顾不得父母在说什么。

“人是回家了,但亲情却没有回来!”一位母亲表示,现在很多话不太敢说,怕说多了跟儿女产生矛盾。但是,看着孩子就坐在自己身边,却不能好好交流,许多父母也表示很苦恼。

最近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如今有23%的成年子女与父母从不交谈,41%的人较少交谈,而经常交谈的仅有36%。

原因:子女父母缺乏共同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陪父母聊聊天,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会有些难,毕竟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代隔”,聊起来,可能会存在“话不投机”的障碍。

21岁的刘宇新现在在湖南理工学院读大三,即使就在岳阳本地读书,他也是宁愿住在寝室也不愿意回家。“跟父母一般就是说些家长里短,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想法,跟他们沟通起来有些困难,有时候甚至会吵起来,闹得不欢而散。”刘宇新毕业后想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去闯一闯,父母则认为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买房负担太重,一直劝说他留在岳阳发展。“今年就要毕业了,因为在就业问题上的分歧,不太愿意跟他们聊。”刘宇新告诉记者:“很多时候跟父母在一起,也就是看看电视,或者自己玩手机。”“照相机和充电器、手机和充电器、iPad和充电器、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器,还有一堆数据线。”刚在惠州找到工作的职场新人陈舒怀向记者列举了他包里的物件,其中数码产品和充电器占了一半。“我妈比较唠叨,我不想听可以玩手机,这样既可以满足她的倾诉欲,我也不感到厌烦。”他认为玩手机是一种照顾母亲感受的折中办法。

而陈舒怀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孩子在外地工作,平时只能打电话,一年下来肚里憋了很多话想说,好不容易盼着他回来就忍不住说,每次看到他不听,非得玩手机,我就生气越说越多。”

专家:耐心陪伴

是对长辈最好的礼物

“伴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步入老年的父母们正在体验一种失落感,表现在言行上,可能就是‘落伍’、‘摸不着脾气’、‘啰嗦’,让子女心烦。”昨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只要真正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两代人就一定能变得亲密起来。

其实,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可以聊自己的工作,可以告诉父母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谈自己的情感生活;也可以听父母的唠叨,可以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等等。父母感受到的是儿女能够和自己心心相通,享受的是情感上的“美味”。有时候,哪怕是不说话,就静静地坐着,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只要情感上有交流,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李钟鹏认为,与年老的父母有效沟通要讲艺术性。通常面谈这种近距离沟通效果要好于电话、书信等方式,所以子女应尽可能多地陪伴父母。面谈时,子女要借助与父母一起做家务、就餐、娱乐的时机找话题。交谈时要多听父母说,少反驳,让他们觉得自己说话还有人愿意听。当与老人意见不一时,要想办法转移话题,不要跟父母较真。其实,有时候老人显得不开通,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从子女身上得到足够的尊重。当子女体谅年老父母的需要,表现出真诚时,父母自然会改变行为和态度。

此外,李钟鹏建议年轻人多陪爸妈翻照片,给他们拍照。照片能够定格一个瞬间,锁住回忆。跟爸妈一起翻看照片的过程,就是唤起回忆的过程。久远的照片可以让父母回想起他们当年的幸福,临近的照片能让他们更享受当前的幸福。